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地区 设计 咨询 信息 滚动 工程
您的位置: 首页>资讯 > >正文
2023-07-10 16:36:09 来源:中国山东网

中国山东网-感知山东7月10日讯(记者 葛婷婷)近日,山东省“最美公务员”和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”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,全省10名个人、10个集体当选。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海洋科技处荣获山东省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”称号。

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海洋科技处现有公务员4人,获批全国唯一海洋领域NL、荣获国家JMRH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、首创“海创计划”面向全国复制推广,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一批重大成果填补国际国内空白,他们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,深耕蓝色国土,逐梦海洋强国,淋漓尽致展现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聚焦经略海洋,科技自立自强的“排头兵”

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海洋科技处秉持对国之重器的孜孜追求,奋勇争先、全力拼搏,先后编制《崂山实验室建设方案》《支持崂山实验室发展意见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,凝聚各方共识,争取各方支持。历经20余载不懈问海,2022年8月23日,崂山实验室终获中央批准揭牌成立,这也赋予了山东省、青岛市深化海洋科技创新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平台和最宝贵资源。

崂山实验室挂牌后,为尽快实现人员到位、经费到位、任务到位、制度到位,海洋科技处靠前服务、居中协调,牵头成立市级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和资产划转专班,注册设立事业编制机构,争取国家、省20亿元专项资金拨付到位,规划储备千亩产业园,承接重大成果转化,切实把实验室高质量入轨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服务好、保障好,有力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青落地发展。

服务国家战略,JMRH示范的“先锋队”

建设国家JMRH创新示范区,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,事关国家安全,意义深远、责任重大。“青岛海洋科技领先,具有JMRH深度发展的优势条件,但科技应该如何发力”,示范区获批之后,海洋科技处的同志们每天都在琢磨这个问题。他们瞄准方向,决定在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上大做文章,示范区建设相关的14项重点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肩上,落到了实处。

JMRH突破口在体制机制创新。《海洋科考任务JS需求对接机制》《民用技术先进性评价和JS应用前景评估管理办法》《JD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》等一批“全国首创”的JMRH制度创新成果在海洋科技处诞生,其中自主探索的“两评”经验被纳入示范区面向全国推广的重点经验模式之一。

JMRH一个重要任务,就是在“高精尖”技术上实现突破。他们顺势而为、乘势而上,累计争取JMRH项目近40项、资金2亿余元,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,搭建HJ特种食品研究院、深远海人因工程研究院等JMRH创新平台,争创深远海智能水下DK技术、航空动力技术2家JS科研重点实验室,为国防建设贡献了科技力量。

向海图强,高质量发展的“生力军”

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特色鲜明,涉海科研资源集聚,但如何更好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,成为摆在海洋科技处面前的又一重要考题。他们谋定后动,攻坚破题,聚焦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,首创实施“海创计划”,通过一整套科技创新“组合拳”,为海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
2022年4月22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“智飞”号交付运营,当它缓缓驶出之时,也标志我国在船舶智能航行研发与应用领域站到了全球前列,对推动智慧航海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。而这样的成果,仅是通过“海创计划”支持海洋关键技术攻关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海洋科技处聚焦海洋产业需求强链补链,布局海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6项、投入资金1.64亿元,带动国家、省及社会投入资金超13亿元,点燃了海洋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“强引擎”。

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到,要完善“高校院所+企业”深度对接机制,促进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。海洋科技处遵照这个要求,扮演起牵线搭桥的“红娘”,在船舶产业装备、海洋监测装备等细分领域,打造了一批“企业+高校院所”的创新创业共同体,使“产学研”各方利益捆绑、紧密关联,进而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22年,青岛市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成功突破40亿元大关。

谋海为民,服务百姓民生的“勤务员”

2022年9月1日,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”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;2023年4月16日,随着养殖装备“深蓝1号”网箱内一条条大西洋鲑鱼“跃”出水面,国产深远海养殖三文鱼再获丰收。这一切,彻底改变了我国野生大黄鱼濒临灭绝、三文鱼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,也为国民补充蓝色蛋白质提供了更多新“鲜”选择。

现如今,越来越多老百姓追求不仅要吃得饱,更要吃得好。海洋科技处认真把握和践行“大食物观”理念,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,组建海洋种业、海洋食品领域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启动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,成功推动“国信1号”“深蓝1号”等一批深远海重大装备投产运营,既实现了高品质蛋白的持续输入,丰富了老百姓餐桌,也提高了水产品“稳产保供”能力,让养殖工船成为高铁后又一张新的“国家名片”。

2021年,青岛遭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浒苔侵袭。海洋科技处挺身而出,围绕灾害发展趋势预警预测及海域、陆域处置等关键问题,组织专家咨询会,制定应急处置方案,开辟科研项目“绿色通道”,实施“近岸海域打捞浒苔应急处置”应急攻关,助力打捞浒苔超120万吨,拉动海洋生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值超10亿元,为浒苔高效科学处置提供了科技示范。

标签: